书价不断上涨 阅读会缺席吗?
2019-02-25 13:42:02 来源: 福建日报

不久前,由京东与开卷公司联合成立的京开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图书市场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新出版图书平均定价已涨到68.5元。“68.5元”这个数字一经公布,就引发了舆论广泛的关注。

书籍是特殊商品,承载的是知识与思想,书价问题总能牵动各界关注。“新书的平均价格近70元”——围绕着书价上涨的消息,一时间众说纷纭。出版社回应说:图书成本上升,书价不涨会印一本亏一本;也有网友说:不想读书又有了新的理由——穷;还有人撰文《图书涨价太快,阅读是否也会划出收入门槛?》,讨论图书究竟该不该涨价……

图书虽然是特殊商品,但毕竟是商品,也会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不少出版界人士表示,这几年图书定价持续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本的上升。浙江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纸张成本占一本书成本的50%至60%,而自前年开始的纸张价格上涨,直接造成了出版成本的明显增加,出版行业只能被迫对图书定价进行调整。不仅如此,物流、版税、人工等成本也在上涨。

事实上,新书价格已持续上涨多年,开卷公司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新书定价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新书价格为52.42元,2015年就已突破60元。许多出版社都认为,这一轮价格上涨是合理的,且有可能继续上涨。在业内人士看来,图书售价的上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图书行业本身是个微利行业,即使在定价已经不停往上涨的情况下,它的利润率还是相对比较低的,跟其他行业不能比。而且,相比市场上那些标准化生产、只要一个产品成功即可大规模复制、以低成本收获高利润的商品,图书这种产品个性化非常强,每一个环节的消耗都很大,书价再不提升,行业难以存活。

业界有苦衷,但对于书价上涨的消息,网友们还是反应不一。有的网友说:“有时候想看一本纸质的书,因为太贵买不起就在手机上看,然后又不喜欢在手机上阅读,最终造成了看着看着就没有了阅读的心情。”也有人说:“会不会真的像担心的那样,以后购买实体书的人都是高收入阶层了?”

其实,无论对于业界“不得不涨价”的苦衷,还是网友“书价涨了会不会就看不起书了”的担心,我们都应该理性看待。不能一看到“新书平均定价涨到68.5元”的新闻,就立即得出“书价飞涨”或“阅读划出收入门槛”的结论,而书价上涨是不是一定就会影响大家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结论也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多商品价格也在逐步上升,图书价格,在合理范围内的增长,是很正常的事情。相比国外一些国家,中国书价已经算“经济实惠”。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图书与其他商品不同,书中的内容价值关乎文化的传承、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兴盛。随着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书价应当有相应的提高,一点不涨的话,图书业存活发展也很难。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定价也要符合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

其次,新书价格的上涨,并非所有图书价格的统一上涨。除新书和“老”书的价格要区别对待之外, 在上调图书定价时,出版社也是很慎重的。一般而言,读者购买刚需图书,对定价不太敏感,但大众性、休闲类图书,读者会有心理价位,如果超出其心理价位就会觉得不值。所以出版社在提高新书价格时也会有所侧重和选择,不会盲目提价而激起市场的太大反应。

再次,对于买书和阅读,读者拥有自主权,不会因为图书价格的上浮就“读不起”书了。电商折扣的存在、二手书交易途径多等因素,会拉平人们的买书成本。

笔者自己就是纸质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并行的爱好者,对于小说类、通俗类读物会选择更便宜的甚至免费的电子书,而对于值得珍藏的社科类、历史类、艺术类等读物,会选择纸质书。这样综合平衡,对于纸质书价格一定程度的上涨也能够接受。

现在手机上有很多二手图书的手机应用,业务也有声有色。很多人已经习惯守候在那样的平台,等心仪的书出现,可以用便宜很多的价格,淘到自己想读的书。

所以,对于“涨价了,我们还‘看得起’书吗?”这样的问题,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对于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合理范围内的价格上涨,并不会影响阅读的积极性。比如德国目前实行的仍是图书统一定价制,并不打折销售,以提高图书出版的品质。但在全世界范围,德国人以酷爱读书闻名,一半以上的德国人会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在电子阅读越来越兴盛的今天,德国人依然青睐传统纸质书阅读,尽管这些纸质书价格不菲。

近年来,人们的阅读选项在不断增多。电子书、语音书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公共图书馆、24小时书店的流行,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书店、图书馆等逐渐兴起的公共阅读空间正在形成合流,演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全民阅读的大趋势下,书价会涨,但阅读始终不会缺席。

标签:

责任编辑:zN_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