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二季受关注 用创新形式引导观众感悟经典
2018-04-26 16:54:28 来源:

《朗读者》第二季受关注 用创新形式引导观众感悟经典

《朗读者》将推出第二季。

《朗读者》第二季受关注 用创新形式引导观众感悟经典

朗读亭

《朗读者》第二季受关注 用创新形式引导观众感悟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

《朗读者》第二季受关注 用创新形式引导观众感悟经典

王俊凯参加《经典咏流传》。

“朗读需要什么?朗读,需要理由吗?”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央视正式曝光了《朗读者》第二季总宣传片,正式宣告《朗读者》第二季即将回归。如今,本季《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朗读者》第二季又将回归,加上《经典咏流传》《信中国》等节目,文化综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观众关注。有专家学者认为,电视节目只是起了引导作用,最终目的是让民众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和感悟经典名篇。

《朗读者》第二季全面升级,开启关于朗读的思考

此前,由董卿担纲制作人与主持人的《朗读者》从一众清流节目中脱颖而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近日,《朗读者》宣布回归,节目组曝光了一则《朗读者》第二季的总宣传片。

在这个宣传片中,舒缓柔美的琴音下,董卿翻阅书本,开启了关于朗读的思考。朗读究竟需要什么?需要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安静的阅读环境、一本经典的名著、丰富的人生阅历,抑或是观众的掌声、温暖的陪伴以及一束柔和明澈的光?宣传片中,众多“朗读者”通过自己的朗读方式为大家解答了这个疑问。朗读可以无惧恶劣的天气与吵闹的环境;朗读不限于年龄与载体;朗读可以是个体的心灵私享,更可以穿透黑暗照亮内心……

虽然《朗读者》第二季的开播时间还未最终确定,但记者获悉,姚明、胡歌、王石、贾平凹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以及一些有着不平凡故事的平凡人物,将以“朗读者”的身份与观众一起分享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字。节目组方面表示,这次,董卿与她的《朗读者》带来的是一份“朴实、深厚、诚恳”,是一份对文化节目高品质与大格局的坚守,更是一份对朗读和朗读者本身最真挚的情感。董卿在谈及《朗读者》时也分享道:“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习惯接受文字的熏陶,成为一名“朗读者”。

据悉,除了全新的嘉宾阵容,《朗读者》第二季的读本、舞台和朗读亭也将全面升级。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期待”,“世界读书日,静下心来,聆听世界的朗读!”“《朗读者》乍一听是需要表达的节目,宣传片却酷到一句话都没说。穿透文字和语言的,是你我阅读的日常”。

文化综艺走进寻常百姓家,打通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除了即将开播的《朗读者》第二季外,刚刚落幕的最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和热播中的《信中国》、上周末举行年度盛典的《经典咏流传》等,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近日,有文化学者谈诗词类综艺节目热播现象,学者们认为,《中国诗词大会》采取竞赛加解说的形式,把诗词变成一项可以全民参与的活动,促发观众以懂得更多古典诗词为荣,以积累更多古典诗词知识为傲的倾向。诗词类综艺节目为何会一步步走进寻常百姓家?有专家认为:“除了我们本身有需求外,各种诗词类综艺节目也采用创新的表现形式,让大家从不同角度去重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这些创新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激发了大家对经典的兴趣。”

变得更亲民、更接地气的诗词类综艺节目也赢得众多网友的好评,“每次看诗词类节目,总是感慨颇多,自己没学好,要与女儿共勉”“看诗词类节目,得要慢慢品味”“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中不乏有趣的题目、紧张的比拼、深度的解读和温情的传递,节目以其对文化、电视、观众的理解,将诗融入文艺,又将文艺做成了诗”。

诗词文化传唱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上周六举行年度盛典,王俊凯《明日歌》、谭维维《墨梅》等优秀歌曲被评为“年度经典作品”。此外,节目中,音乐人赵照与三位萌娃共同演绎启蒙经典《声律启蒙》。节目中出现的经典作品经过谱曲之后,朗朗上口,很多孩子听后都忍不住跟着循环哼唱。节目嘉宾康震认为:“经典带有很重要的启蒙意味,为这些经典谱上动听而优美的旋律,更便于青少年儿童接受这些经典和诗词。”

观众认为,《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的创新文艺表达,与节目配套的故事性内容输出,自然打通了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节目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这种形式不只是节目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节目立意的新突破。有专家指出,这种接地气的节目模式,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自然会受到持续的热捧。“但文化综艺不能单纯依靠情怀解决问题,文化综艺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它的认知价值,对普通观众的文化启示意义,也是这一波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

节目主创探索,把传统经典变为流行先锋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经典咏流传》总策划人许文广透露:“第一季的盛典中会找不同国家的顶尖级少儿合唱团,用他们的语言去演唱《登鹳雀楼》,这可能也是第二季的一个思路。”他表示,第二季会尝试让经典诗词做更多国际化的表达,也会从世界优秀文明中汲取养分,会在文化的互融方面发力。

《经典咏流传》的筹备期长达两年之久,节目组一直在寻找突破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尤其是经典诗词,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更属于所有时代。我们所做的就是用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最易懂的方式将它传播出去,叩响当代人的心扉。”观众在《经典咏流传》中也看到了多种风格的尝试,既有传统偏民族的演绎方式,如谭维维的《墨梅》就融入了琵琶、古筝,还有戏腔等中国元素;也有国际范儿的改编,如四国音乐家演绎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英文版《登鹳雀楼》。此外,还有童谣风格的《新学堂歌》、摇滚风格的《将进酒》、民谣风格的《声律启蒙》等。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学顾问兼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也担任了《经典咏流传》鉴赏嘉宾。作为古典文学学者,康震认为,通过电视节目能让大多数的人了解诗词的魅力、让大多数人热爱诗词、让大多数的人明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有趣的事情”。

康震认为,经典最大魅力就在于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具有鲜活、感人以及唤起人们心灵共鸣和凝聚人心的魅力,“可以说经典最大的感召力就是永远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唤起民族的自信、共识和共鸣,民族文化的经典对于凝聚民族的自信心和自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经典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经典能够永远流传,是因为它所发挥的作用一直在延续”。

家庭教育如何引导?不妨先“跟风”再热爱

在《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走红后,不少家长给孩子买古诗词方面的书籍,但也有批评的声音说这是“跟风”。

对此,多次担任《中国诗词大会》嘉宾评委的蒙曼认为,家长和孩子可以“跟风”再热爱,“先有一个浪潮存在,推动建构,其中有些人就会形成思考。但家长不要功利心太盛,就把书、音频、视频放在那儿,孩子只要表现出兴趣,就赞美或提点他。不要一看见就说,看这些有什么用啊?考试考吗?这就是完全功利化了,家长要忌市井气。家长表现出兴趣,对孩子是最好的引导,所谓‘课子课孙先课己’”。

谈及家庭式诗词教育时,蒙曼认为:“有些家长的确有功利性,缺乏选择,尤其喜欢让小孩背长诗来炫耀,这种对功利的追求,会超过对审美的追求。其实孩子背诗时不那么了解意思也没关系,至少能掌握韵律,对他以后的人生不无帮助,就是不要强迫他背大人也背不下来的东西。要以体会为主,循序渐进。也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必须喜欢这个,他们要知道,有些孩子就喜欢科幻,那也挺好,这是科学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只不过你要给他选择的余地而已。”(策划:苏蕾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斯其格)

标签:

责任编辑:zN_2106